
在阴极保护技术中,保护电位和保护电流密度这两个主要参数通常用来判断被保护金属是否得到充分保护,以及调节和控制阴极保护系统的运行过程。为了确定 佳保护效果,有时会使用保护程度和保护效率。正确选择和控制阴极保护的主要参数是决定保护效果的关键。
受保护金属阴极通过外部电源或牺牲阳极极化,使金属电极电位从自腐蚀电位负移到金属表面腐蚀电池阳极打开电位,此时受保护金属的腐蚀过程已完全停止,根据习惯,相应的电位值称为 小保护电位。所谓 小保护电位是受保护金属开始获得完全阴极保护的初始电位。当金属低于该点时,无法达到完全保护的阴极保护水平。它是判断阴极保护技术中金属保护效果、测量和调整阴极保护操作过程、监测和控制阴极保护效果的重要控制参数之一。
对于钢结构, 小保护电位是铁在给定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电位。只要计算出铁的相应平衡电位,就可以得到铁的 小保护电位。
从理论上来说,阴极保护可以适用于所有与土壤或者是水接触的金属构筑物或者金属设备。阴极保护应用于周期性浸没的金属表面,也应该是有益的。
但是,阴极保护的应用范围有时候会受到经济因素的限一些限制。比如说,用于保护某些已建构筑物就是不经济的,因为改建这些已建构筑物使其可以采用阴极保护所需要的费用过多。
考虑到构筑物或者是设备的某种重要功能,将决定减缓其腐蚀能够预期的益处。例如,如果腐蚀穿孔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类似于某种有毒或者易燃气体泄露产生的危险,类似于某一大型设备运行中断,类似于船板的某种失效,保证完全可靠的必要性就变成第一位的要求了,在这种考虑下,即使存在任何不利的情况,要求全部达到电位的阴极保护的要求也会认为是经济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例如,没有任何危险的容器,或者是构筑物建设地点的腐蚀强度构筑物可以承受。
阴极保护已经开始应用于大量的构筑物,包括管道、储罐、船舶以及一些工业设备。